四句话读懂王阳明心学
心学创始以来,影响至巨,古今中外都有精辟见解。然而,对心学最精辟的论述,莫过于王阳明自己的“四句教”。
近代日本的强盛,始自明治维新。维新派中众多重要人物,无不对我们中国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顶礼膜拜。
阳明先生一生所创的心学,堪称儒家在历史长河中的新发展。心学博大,理论纷纭,却有一个独到的核心表述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是为阳明四句教。
撇开阳明哲学的对与错不论,这四句教在为人处世之上的教益,引人深思。
无善无恶性之体
阳明心学,关注的终极问题,还是人和人性的问题。四句教的第一句,“无善无恶性之体”,他认为人性这个“性之体”本来是无善无恶的。
中国传统儒家,认为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;而不那么主流的儒家,如荀子之流,认为人性有恶。但都主张对人性定调。
王阳明对儒家的发展即在于此,即非善非恶。正因为人性本来是混沌的,没有天生的善人也没有天生的恶人,所以可以通过教育和思考,令一个人的性格变化。
因此,这第一句教给人最大的启示是: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对自己的信念,因为无论你身处的环境如何,只要有决心总是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那种人。
有善有恶意之动
意是思想的作用。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,可是思想、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,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,该吃不该吃,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?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,就是善恶的问题了。
世事纷扰,我们经常被环境所左右,导致胡思乱想。人欲横流,我们每每以自身利益出发。
这无法避免。只有佛教中的大菩萨,才能做到念念都是普度众生的善念。普通如你我,只能日进一善,注意修行。
因此,这第二句教给人的最大启示是:践行心学其实很简单,时时关注自己的念头,不要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,有饭吃饭,有茶喝茶。
知善知恶是良知
人的意识里面,有个知性的作用。“良知良能”是孟子提出来的。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,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很着急,都想去救他,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。
知善知恶这一知是“良知”,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,自然都知道要助人、要救人,不用考虑的。
良知虽然是天性,但也能通过知识教育,使得普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,什么是真正的恶。
因此,第三句教给人的启示是:教育的本质其实很简单,唤醒人心中的良知而已。人获取知识的目的,本来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良心。
为善去恶是格物
王阳明悟道之前曾经格竹子七天,一无所获,只得了一场大病。当时他就是因为不懂得“格物”的真正含义。
“格物”是《大学》里的词语。《大学》里讲“致知在格物”,人能够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,自心不跟外物转,甚至通过自己对外物的理解而动手改变外物,这个叫格物。
落实到行动上:“为善”的为是行为的为;“去恶”,坏的事情绝对不干。以往把自然科学翻译叫“格致之学”,就是根据《大学》的“格物”而来的,格致之学就是自然科学。
因此第四句教给人的启示是:我们要利用科学,不要被科学麻醉了;我们要利用物质文明,不要被物质文明所蒙蔽。我们要真正将心里的道德发动出来,影响社会,而不是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。
王阳明的心学,往深里说可作为治国之道,往浅里说可作为修身之道。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,“致良知”皆是最核心的部分。“致良知”的种种方法中,“知善恶”又是最核心的一种。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无论世途多么险恶,人心多么难测,明辨是非,去恶扬善,做个善人,始终是为人的正道。
这是阳明心学带给现代人最大的启示。